官媒画出来的饼充不了饥
来源:文道阅读
“穿上长衫,我们是孔乙己;脱下长衫,我们是骆驼祥子”。祥子拉了一辈子的车,到死都认为自己之所以穷,是因为拉车还不够努力。我们不禁思索:辛勤劳动,真的还能够改变自身的处境吗?
近日央媒发表的鸡汤言论屡屡翻车,引发网友的群嘲。
之前是,《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人民日报。
看似正能量满满的一则美文却激起了网友的质疑。
不少网友跟帖反击:好好干,哥明天给你娶个嫂子;好好干,老板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好好干,他们又能割韭菜了.....
前几天,央视网在《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一文中,把年轻人比作孔乙己,嘲讽“孔乙己”们“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可是网友们并不买账。
到底是官媒错了?还是我们错了?
其实,官媒为何频频“翻车”?原因很简单,因为,官媒宣传的内容和广大群众的切身感受差异大了。
《孔乙己》一文的重点只是在讽刺孔乙己吗?
央视网推出的关于孔乙己文学的小品文,显然没有吃透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意思,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绝不会是孔乙己怎么不脱掉长衫做个“短衣帮”呢?
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
“孔乙己是酒馆里唯一穿着长衫且站着喝酒的人。”
“穿长衫”表示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而非干粗活的“短衣帮”;“站着喝酒”表示孔乙己虽不凭劳力吃饭,但生活却过得非常困窘。
这样一个清高,挣脱不了“文人”枷锁的形象,早已沦为了一个典型的笑柄。
没想到,鲁迅百年前笔下可悲的知识分子,却击中了现代许多人的痛处。
现如今,3000块钱也许招不到农民工,但一定能招到大学生的现象,使年轻人纷纷代入孔乙己的角色,诉说着被学历“束缚”的不幸,无法心安理得地“打螺丝”。
这些emo的孔乙己文学留言横扫评论区,戳中了无数年轻人的痛点与泪点。
学历虽是敲门砖,亦是当代年轻人下不去的台阶,就像孔乙己的“长衫”,换不了也脱不掉。
正如网友所说,“穿上长衫,我们是孔乙己;脱下长衫,我们是骆驼祥子”。
祥子拉了一辈子的车,到死都认为自己之所以穷,是因为拉车还不够努力。
我们不禁思索:辛勤劳动,真的还能够改变自身的处境吗?
开保时捷的人与拉车的人形成强烈对比
央视网发短视频称“靠力气赚钱心里才踏实”,视频中的主人公辛苦工作30年,现在已经50岁了还在光着膀子拉车。他的旁边恰巧有一辆豪车飞驰而过,网友集体破防:“靠力气赚钱一辈子能买得起这辆保时捷吗”?
如今一些青年面临的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实际上也不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的问题,因为现在都是读书人,读书人并不稀缺,谁会端个读书人的架子呢?研究生,甚至博士,跑外卖,当保安,不都一抓一大把嘛。
所以说,青年们的问题,还是社会性问题,把社会性问题安排到个人因素方面,是会错了意,找错了门,甚至还有几分羞辱的意味,就像文学里的孔乙己被无情地嘲笑一样。
有很多网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当下毕业生就职就业的艰难程度。
总结起来,网友们想要表达的观点无非就两点:
一、苦读数十载,毕业却失业的无奈;
二、就业市场以及整个环境让年轻人举步维艰。
我们都是抱着“读书改变命运”的这个美好夙愿,开启了寒窗苦读十几年甚至有人苦读二十年,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青春都寄托在了“读书”这一伟大而神圣的旅途中。可现实却狠狠地捅了我们一刀又一刀。
要知道每个能够成为潮流被年轻人追捧的称得上“文化”的现象,必然道破了年轻人的诉求与心酸。
所以,若按央视网说法,我们读书的意义,真就只为更好更快的接受现实吗?
可要真这样的话,“知识改变命运”又该怎么去解释?孩子披星戴月,家长呕心沥血的结果,是继续脱下长衫,用父母的模样生活?
不,不应该是这样的!哪怕目前出现了因教育普惠化,而造成的人力资源层次和社会需要劳动力严重不匹配的事实,我们也不该用一句“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来否认大家十数年的努力。
我们应该想的是,何以十数年都过去了,我们需要的,仍是普通劳动岗位,仍是在吃人口红利?
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也是很扎人心:
中国送走了廉价的农民工,却迎来了廉价大学生。
道出了多少大学生的无奈与心酸。
“去电子厂啊,至少有5000包吃住。”
“我妹做文秘2800,他们公司的做饭阿姨5500。”
对此,不少年轻人发出疑问:
“如今,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多如牛毛,找不到工作的人数不胜数,上学真的有用吗?”
“如果辛辛苦苦寒窗多年,毕业出来还要跟基层的体力工作者抢饭碗,上学的意义何在?”
普通父母省吃简用,靠廉价的体力劳动供养孩子大学毕业,本来家里出现了一个大学生是很引以为傲的事,他们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也希望借孩子改变一个家里的门楣,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不希望孩子重回自己的老路,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不要像他们这一辈人活得那么辛苦。
工作本身没有高低下贱之分,但我们也要有读书人该有的身段。研究生博士生不能为了钱去扫大街吧?
如果人人都像说的那样,什么工作都干,那么读书的意义又在哪里?
社会还要怎么发展?伤够了读书人的心又该怎么挽回?
也许不是读书人的清高,这是读书人对于自己最后的肯定,因为社会不曾肯定他们!
作为我们读书人来说,我们应该先着眼于生存问题,先把自己顾好。读书这么苦我们都坚持下来了,我们又怎么会害怕社会的异样眼光呢?“清高”永存心中,我们的精彩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年轻人要的不是“脱掉长衫”,而是穿着长衫我们依然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依然可以赚钱养活自己,这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
那,骆驼祥子倒是放下了架子,想要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了,他的悲剧,难道是因为他被困在黄包车里,不愿意去读书吗?
这时候,我们的官媒不但不理解年轻人的困境,发声呼吁去解决问题,反而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横加指责,企图从他们的脸上撕下最后可怜的伪装面皮,真是残忍至极。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面前,在一时看不到希望的现状面前,你告诉他“不要好高骛远”,要“好好干、加油干”,他能不反感吗?
他想要的,是改变现状,是实现更大范围的公平,是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是不断增长收入、缩小支出。你不给他想要的改变,而是鼓励他们能自己改变,他能不吐槽吗?
刺伤广大网友不是这些道理,也不是这些苦难,而是在他们都很艰难的时候,你没有伸出援手,却跑过来告诉别人吃点苦挺好。
这届网友不好忽悠了。
随着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的提升、网络传播的覆盖,网民们能够获取到更全面公正的信息,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认知,不再一味的盲目相信——鸡汤喝多了也反胃!
央视或者央视记者要做的要么是自己从高处走下来和大家一起吃点苦,这一点基本上不可能。要么指点一下别人如何爬上去,这一点它又不愿做。
希望一些官方账号和专家不要再给年轻人不切实际建议了,多给年轻人指条出路才是应该做的。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希望我们的媒体也能多帮群众解决困难,少给大家煲鸡汤。
往期文章